摘要:旅游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休闲经济的主力军,在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中担负着重要任务。休闲旅游已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休闲旅游的发展趋势并就其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进行探究,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制度创新
近十年来,中国旅游和世界旅游的消费特征已有了很大变化,休闲旅游正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选择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已成为人们比较普遍的行为方式。据世界旅游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查,今后15 年,全球参加社会工作的人们每年将有50 %以上的时间用于休闲,休闲经济将在旅游产业体系中占据首位,休闲旅游产业将是第三产业中第一重要的产业。
一、中国休闲旅游的发展趋势
人类正开始进入一个休闲消费时代,中国也正处在这一进程当中。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强国,年接待国际旅游者将达1137 亿人次,创汇1000 亿美元。1992 年国务院批准建设11 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以来,我国已建成270 余个省市级旅游度假区和近千个娱乐休闲主题公园。中国旅游业经过20 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国家实行双休日和延长法定假日以后,度假旅游悄然兴起,人们的旅游观念逐渐变化,休闲旅游已成为热点。据浙江省1996 - 2000 年连续四年对上海公民出游浙江进行抽样调查,休闲度假旅游比例已由过去占总量的1411 %上升到2613 % ,成为仅次于商务旅游的第二大旅游。国内旅游在拉动内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自1995年起实行五天工作制,1999 年10 月起又实施3 个长假日,在不到20 年的时间内,就实现了西方国家花100 余年的时间才拥有的休假权利,从个人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说,即使不包括"带薪休假",现在中国的工薪阶层每年享有的法定休假日也有114 天,这在世界上也算是较长的。这一国家行为表明我们已融入了整个国际休闲社会的背景中。然而,传统的观光型及单一的黄金周旅游方式已不适应国内消费者日益广泛的休闲需求。旅游消费已由过去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方向转化。正如世界旅游组织亚太部主任哈什·瓦玛所指出的,中国政府已有意识地鼓励三个与主要节日相连的黄金周,不过,将假期仅限于节日是不够的, "这与休闲旅游的实际不符,休闲旅游是多样的,包括自然行为,如看风景、冬日运动、冒险运动、水上运动、郊游及海边旅游。作为重要的经济行为,休闲旅游应在更广泛的时间内进行。"他同时认为,中国的休闲旅游目前仍处于启蒙状态。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旅游功能已难适应人们的需要,因此应赋予旅游以更多的内涵。发展休闲旅游业将会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休闲业的发展如何呢? 2000 年,中国首次达到了1000 万人次的出境旅游。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的第四大消费市场。中国人将钱花费到休闲旅游上,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业内人士认为,尽管中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离真正的"休闲时代"还有相当距离,但休闲经济已具备了相当规模,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中国休闲经济在最近几年得到了空前的迅速的发展,至少体现在旅游、娱乐、体育健身、文化传播4个方面。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休闲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自身提供的服务和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其他休闲经济领域,而且还能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制约休闲旅游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我国现阶段发展休闲产业对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解决失业、盘活经济、繁荣市场,将起到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旅游业是高度综合的产业,其发展有赖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配合与支持。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旅游供给和服务一时很难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形成诸如饭店、交通、通讯等方面的"瓶颈"制约,为缓解矛盾,国家制定了优先发展入境旅游的政策。我国国内旅游真正起步是在20 世纪80 年代,10 多年来,经历了从"不支持、不提倡、不反对"到"积极发展国内旅游"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1999 年国务院作出的增加法定假日的决定与2000 年6 月21 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的若干意见》以后,在新闻媒体适时的消费舆论导向和旅游企业的市场促销下,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得到更新,旅游消费意识进一步加强,诱发了旅游动机,极大地促进了假日旅游经济的产生。从近几年来"假日经济"的火爆中,可以看出在富裕起来的人民大众中,传统的休闲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外出度假的热情也蓬勃高涨。但另一方面,休闲旅游发展的各种障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制约着我国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1.假日旅游中各种问题的焦点是客流集中与供给相对刚性之间的矛盾。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及由此派生的不可储存性,决定了正确处理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时间段的弹性之间的矛盾,旅游需求具有很大的弹性,尤其是余暇时间的集中,使旅游需求在黄金周期间得到集中释放,表现出客流过于集中的现象。而不论是交通运输能力、旅游接待设施还是旅游景区景点的容量,都具有一定的刚性,在短期内不可能大幅度扩容。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首先,由于旅游者骤增,突破景区的承载能力,可能产生对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景区设施的破坏性影响。在几个旅游黄金周期间,许多热点旅游景区的客流都大大突破景区的最佳接待量,有些地区甚至超过了最大接待量。假日旅游时间短、节奏快、人数多、消费大的现象,导致景区景点及旅游线超负荷承载,以致景区管理、配套服务失控,个别地区出现了对自然生态环境及公共设施的人为破坏。据报载,许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都因为承受过重的旅游压力,使脆弱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受到破坏,并正在频频向我们亮黄牌。有800 年历史的云南丽江古城自清晨起就被熙熙攘攘的游客包围,从小桥流水边的餐饮店到阡陌纵横的僻静巷道,一直持续到深夜。文化古城成了"购物城"。敦煌石窟游客过多,呼出的二氧化碳和光线的影响造成壁画变色剥落,20 年的损坏超过过去几百年的自然侵蚀。承德的避暑山庄自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每年的游客由原来的100万,暴增为300 万人次,山庄及周围的寺庙几乎被商店和人潮所淹没。长此下去将会损伤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经营和消费基础。其次,浪潮式的假日旅游使旅游消费过于集中,超出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承接能力,导致了交通、住宿、餐饮、旅游景点等服务接待设施短期的供求在时序上严重失衡,旺季时超负荷运转,饭店宾馆爆满、拥挤,淡季时大量闲置。人们休闲度假选择的自由度受到限制,度假时间过于集中容易形成"瓶颈",会使人的休闲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人们在节假日进行的休闲旅游是为了在闲暇时间内得到欢乐享受和美好的体验,而此时造成的对交通及旅游服务设施的阵发性峰值需求,必然对旅游服务接待设施造成过重压力,而且无法保证旅游者的正常需求,对旅游业在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不利。再次,供求失衡导致旅游业服务质量下降。过于集中的假日旅游消费,在给交通、旅游等部门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服务质量,使旅游者的兴致大打折扣。相对于旅游消费需求在短期内的集中,供给呈现出缺乏弹性的状态,使旅游者的需求得不到高质量的满足。这时,旅游企业或经营者通常会采取一些办法来解决供求失衡问题,如提高旅游景点的收费标准,降低安全设施保障程度,改变旅游计划等,其结果使很多旅游者"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2. 当前我国的休闲旅游虽然已有很大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休闲娱乐产品水平还不高,还不能进入国际休闲旅游的主流消费市场。在中国旅游产业的体系结构中,休闲度假产品和休闲旅游装备十分薄弱。据统计,世界旅游大国的休闲产品与普通观光产品的比例约为1 :1 ,我国为2 :8 。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中国的旅游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中国的休闲旅游产品和旅游装备生产体系亟待加强。在我国旅游业中,旅游产品长期处于供给隐性短缺状态,供需矛盾没有显现出来。由于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处于潜在状态,一旦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并拥有了充裕的闲暇,这种潜在的需求就会立刻转化为实际的需求,这时供需矛盾就因旅游产品的严重短缺而暴露出来。旅游产品在市场上所表现出来的供不应求现象,从表面上看是"假日经济"的出现而造成的,但探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就会发现,我国旅游业实际上长期以来处于发展滞后的状态,消费的集中使这一矛盾公开化。由于政府资金有限,投资不足限制了旅游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而发达国家为解决类似问题,早在几十年前就迅速地通过发展休闲产业来缓解旅游业的压力,诸如:休闲俱乐部、体育俱乐部、文化馆、剧院、博物馆、艺术馆、舞厅、休闲度假村、主题公园、游乐园等来缓解因旅游业对自然的过度开发而造成的破坏。同时在客观上也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扩大了经营范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满足了人的多方面消遣享乐的需要。
3. 社会条件支持系统尚未形成。休闲旅游业是一个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诸如:饭店、餐饮、接待、公安、医疗、交通、商业、旅游、通信、文化艺术等,各部门必须同步发展,削弱任何一方,都难快步发展。目前,人们的生活质量普遍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人们之间还存在着收入上的差距。作为有支付能力的现代休闲消费群体还不能持续地保证旅游业的规模化发展,休闲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还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关键是社会保障未得到解决。消费贷款利率高,信贷的手续烦琐。休闲产业的科技开发力量薄弱,诸如,银行结算系统、信用卡、国家服务(娱乐、消费、旅游预定) 信息网等尚未得到到位的开发。整个休闲业的服务质量差,旅游形式程式化、统一化,使人出行一次就不想第二次。休闲项目缺乏个性和创新,专业人员极度匮乏,政府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
三、我国休闲旅游良性发展的制度创新
休闲与旅游的结合是实现产业资源配置的一种最佳形式,让旅游业发展进一步适应休闲时代的需求,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新任务。国家在发展休闲旅游业的过程中应扮演重要角色。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休闲娱乐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政府就必须承担相关的责任。据世界旅游组织研究的结果,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政府至少应履行协调、立法、规划与投资等四方面职能;至少应完成以下五方面基本目标:一是满足闲暇和度假权利;二是为居民出行服务:三是推动对旅游业各个领域的开发建设;四是从事社会和文化开发;五是保护自然与环境协调共生。
旅游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休闲经济的主力军,作为能对休闲经济其他领域产生关联带动作用的牵头行业,在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面对着休闲经济日益发展兴旺的新形势及上述障碍因素,有关部门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1. 全面实施带薪休假制度。在不改变法定节假日数量的前提下对固定节假日的休假时间进行制度创新,如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奖励旅游制度、分时度假制度、旅游地服务供给价格季节差价制度等措施,可形成基本平衡的旅游供给与需求局面。这一制度的实施,既有利于缓解假日期间剧增的旅游客流压力,也有利于加快中国休假制度与国际的接轨,推动旅游业和相关行业为扩大内需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使休假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散假日旅游市场压力。用带薪休假制度,从时间上解决人们旅游过于集中的问题,企业根据各自生产状况,一年中给予职工几天乃至一个月的带薪休假,让人们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门旅游计划。错开居民休假出游的高峰,使人们的休闲方式更加多样化。这样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旅游设施,也可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利于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有利于国民自主式、个性化的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是一种高品位、高弹性的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休闲环境越宽松、越自由,这种身心需求就越强烈、越持久,有利于包括旅游在内的休闲产业的全面、持续发展。实行带薪休假后,人们可自由选择观光、度假、文化、艺术、修学、体育、康复、购物、美食、社交等各种休闲方式,从而促进休闲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
2. 要进一步加强与休闲相关的各种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娱乐设施在中国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广度和深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规划建设。我国的休闲度假设施与世界水平相比,在数量、档次和内涵上也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黄金周"期间,适应城市居民到郊区度假休闲的设施更普遍不足。中国国家旅游局在组织编制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十五"规划中,已对如何发展休闲度假设施提出了要求,国家旅游局还将通过制订和实施《国家旅游度假区质量评定标准》,引导和推动国家旅游度假区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发展,并为其他各种类型的休闲度假设施提供示范。各旅游城市应开放更多的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等,积极发展城市、郊区和重点景区周围的农业旅游、森林旅游、工业旅游和度假休闲旅游等。根据长假期人们消费的变化,要适当开发大众化的娱乐、健身设施,特别是考虑大众的普遍需求,专业场馆的和部门内部设施也应对外开放。此外,还应解决包括交通条件、旅行社、饭店等硬件设施和良好的资信服务等软件设施在内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首先必须解决好旅游者进得来、出得去的交通问题。
3. 要大力加强与休闲相关的各种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旅游和相关服务业积极为休闲旅游提供相应的产品和设施。对大多数城市来说,现有旅游产品是一般观光旅游产品,这样的产品对一日游的旅游者来说非常必要,但要满足长假期的旅游需求,就应当重视开发适合不同消费层次的度假产品,从长远看,度假也将成为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旅游资源特别丰富,国家应鼓励发展与休闲相关的周末度假游、家庭度假游、保健旅游、科技旅游、教育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都市旅游及"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开发等,大力发展这些旅游新产品,将有助于人们把更多的休闲时间用到旅游活动中来,为人们自主、便捷、安全、舒适地享受带薪休假权利创造充分的条件,进一步扩大旅游业在休闲经济中占有的份额。
4. 加强社会条件支持系统的配套工作。休闲旅游的发展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持配合,国家在政策、立法、制度建设、社会保障、货币流通结算形式、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开办学校、理论研究等方面要尽快制定制度,出台政策,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提供足够的启动资金。大多数国家都有某种关于如何为旅游业进行资金支持的机制,并通过综合调查研究,提供有关信息支持,否则,中国"入世"后,最先丢掉的"蛋糕"将是休闲产业。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系统的支持,旅游管理部门要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
转自 《经济纵横》